首页 资讯 正文

扎根乡村,做乡亲们的贴心人(青年观察·乡村和青年双向奔赴③)

体育正文 17 0

扎根乡村,做乡亲们的贴心人(青年观察·乡村和青年双向奔赴③)

扎根乡村,做乡亲们的贴心人(青年观察·乡村和青年双向奔赴③)

图①:贵州(guìzhōu)黔西市甘棠镇。周训超摄(人民视觉) 图②:吴智超(中(zhōng))和村民在查看西瓜(xīguā)长势。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③:李小刚(左)帮学生试穿安全(ānquán)反光服装。本报记者(běnbàojìzhě) 赵帅杰摄 图④:姚凯元(左)开展生态环保(huánbǎo)宣传。钱烨英摄 图⑤:湖南新田县中山街道(jiēdào)米田寺村。刘贵雄摄(人民视觉) 在推进乡村(xiāngcūn)治理现代化的(de)过程中,青年人是重要的生力军。新时代青年带着新知识(zhīshí)、新技能和新理念到乡村,他们在参与乡村治理中担当作为,在服务群众中增长才干,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记者走近在一线岗位(gǎngwèi)参与乡村治理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收获成长的故事(gùshì)。 走村入户,服务(fúwù)村民“零距离” “小刚书记,你怎么来啦?”5月下旬,甘肃(gānsù)陇西县(lǒngxīxiàn)迎来一场及时雨。通安驿镇东峪村村民崔峰前脚刚回到家(jiā),就碰见赶来询问土壤墒情的李小刚。 2023年5月,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jítuán)有限公司职工李小刚响应号召,来到(láidào)东峪村担任驻村(zhùcūn)第一书记。群山环抱的东峪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推进乡村治理,咱年轻人也能出份力!”1994年出生的李小(xiǎo)刚打小在农村长大,刚驻村时自认为熟悉环境、语言相通,驻村工作准能干(nénggàn)好。没成想,东峪村的情况跟他(tā)想象的不一样,这里常住人口1500多人,居住分散,最远相距20公里。李小刚前后花(huā)了近3个(gè)月,才完成入户走访、了解村情。 没多久,李小刚(lǐxiǎogāng)接到动员部分农户(nónghù)搬迁的任务。“住在崖边、房屋破旧,墙体有开裂迹象的共7户。”根据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异地选址再建新房,每户可享受一定财政(cáizhèng)补助和贴息贷款。 听说搬迁有补助,大家都很积极,再(zài)一(yī)打听,要拆掉老宅,又不(bù)愿意,其中就数崔峰反对声最高,“孩子结婚,盖新房没问题!现在的房子虽旧,可住的时间长,将来人老了还想回去,拆了咋整?”李小刚也为难:“思来想去,还是得将心比心(jiāngxīnbǐxīn)。” 李小刚和村干部一起,一遍遍上(shàng)门,反复宣传、耐心讲解搬迁政策,一家谈完(tánwán),顾不上喝口水又奔赴下一家。就这样,终于做通了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李小刚接着联系拆迁队(duì),叮嘱(dīngzhǔ)将拆下的旧砖瓦码放齐整。务实的作风,赢得了村民信任。如今,眼瞅着群众高兴地住上安心房,李小刚才终于放下心来(xīnlái)。 在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下,过去(guòqù)产业基础薄弱的东峪村(cūn),发展起种植、养殖等多元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le)起来(qǐlái)。改善村里的卫生环境,又涌上了李小刚的心头。 2024年,趁着陇西县(lǒngxīxiàn)推进“垃圾革命”的契机,李小刚决心(juéxīn)让村容村貌变个样(biàngèyàng)。在村党支部支持下,李小刚带着驻村工作队开院坝会、入户走访,听取意见、凝聚共识。 针对垃圾箱(lājīxiāng)少、距离远等问题,13个大型垃圾箱出现了。“每周(měizhōu)一小扫,村民收拾自家庭院;每月一大扫,村里组织人员维护公共卫生,并清理过去随意丢弃的垃圾。”李小刚说,东峪村还在卫生整治过程中引入积分兑换形式(xíngshì),积分超市货架摆上洗衣(xǐyī)液等生活用品,调动了村民参与积极性(jījíxìng)。 一套“组合拳”下来,东峪村(dōngyùcūn)变得庭院(tíngyuàn)干净、道路整洁。“现在,环境好了,下雨天再不用担心山洪把垃圾冲到自家门口了。”村民付效义高兴地说(dìshuō),不少邻居还在门前(ménqián)种上万寿菊,夏秋花开,扮靓了乡村。 衔接资金为村小学生定制安全反光服装,保障上下学(shàngxiàxué)交通安全;联系志愿者在(zài)暑期开办爱心托管(tuōguǎn)班,开展棋类、音乐、书法、朗诵等兴趣(xìngqù)培养;举办村民联欢会……在李小刚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东峪村焕发出新气象。 今年5月(yuè),驻村两年期满的李小刚(lǐxiǎogāng)主动申请延期一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要与群众想在一块、干在一起。”李小刚说。 志愿服务,让村民(cūnmín)生活更有温度 屋外,大雨倾盆,吴智超挽起裤脚,一路快走,雨水早已浸湿了他(tā)的后背;屋内,81岁的吴老仂骨伤复发疼得直皱眉(zhòuméi),一瞧见吴智超,就露出(lùchū)了笑容。 “智超崽,就(jiù)像(xiàng)亲人一样,没的说!这几年,一有个头疼脑热,回回都是他送我到医院。”医生处理完,疼痛(téngtòng)缓解的吴老仂说起吴智超,打心底里认可。 2021年3月,23岁(suì)的吴智超当选江西南城县徐家镇下弓村村委委员。如何干好工作?他摸清村里人口情况后,心里有(yǒu)了数—“全村2600多人,60岁以上(yǐshàng)的老人有600多人,其中不少还是独居、高龄等困难(kùnnán)老人。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照顾好。” “交心。”回过头来看,吴智超用两个字总结走近老人们的诀窍(juéqiào)。“不能单纯以工作的心态一板一眼地(dì)和老人们交流、相处(xiāngchǔ),要从细处、小处着手,多陪伴,打开老人们的心扉。” “崽……”2022年12月的一次走访后,临别之际吴(wú)老(lǎo)仂忽然一个踉跄,摔在(zài)地上。吴智超飞奔过去,抱起吴老仂。“在当地方言里,‘崽’是儿子(érzi)的意思。抱着吴爷爷,他第一次叫了我一声‘崽’,那一刻我真正感觉到走进了老人的心里。” 2022年重阳节,在村两委支持(zhīchí)下,吴智超牵头成立(chénglì)了一支(yīzhī)由11名年轻党员和(hé)热心村民组成的“孝老敬亲”志愿服务队,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上门探访、一次健康问询、一次需求登记、一次卫生清洁、一次政策宣讲“五个一”暖心行动。 从代购生活(shēnghuó)物资到代办各类手续证件,从陪伴孤寡老人(gūguǎlǎorén)到照料失能老人,从调解邻里纠纷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fúwùduì)累计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130多件,服务覆盖500余人次,日渐形成了“有困难找服务队”的好口碑(kǒubēi)。 除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fúwùduì)还把服务对象拓展到村里的(de)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等群体。 “心愿:希望爸爸妈妈常回来看我。”一次(yīcì),吴智超在村里农家书屋“微心愿”留言区发现一张纸条,落款人是(shì)村里一个8岁(suì)的留守儿童。 原来,由于爷爷奶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小朋友几个月甚至半年都(dōu)见不到(búdào)爸爸妈妈一面。吴智超随即做出安排—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亲情(qīnqíng)连线”活动,利用村委会的电脑和(hé)志愿者手机,让留守儿童和父母视频通话,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 此外,志愿服务队还为留守儿童开设作业辅导、趣味阅读、安全(ānquán)教育等服务小课堂,引导志愿者“结对子”,每人帮扶1—2名(míng)孩子(háizi)。“乡亲们在外打拼,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我们努力帮他们(tāmen)照看好‘一老一小’,让他们安心工作。”吴智超说。 如今(rújīn),在服务民生(mínshēng)的同时,这群年轻人还探索把青春力量注入乡村发展。 去年,吴智超自学掌握了拖拉机操作技能;志愿服务队队员徐志军参加了植保无人机(wúrénjī)培训;志愿服务队队员徐会平学会(xuéhuì)了使用插秧机……今年春耕期间,志愿服务队队员们(men)联系挖掘机(wājuéjī)清理沟渠3条,人工清理沟渠4条,维修坍塌沟渠2处,帮助农户36户。 近年来(jìnniánlái),志愿服务队还利用村广播、微信群等方式,组织(zǔzhī)开展“科学种田”小(xiǎo)讲堂,向村民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作业注意事项等农业技术知识,助力发展提质增效。 “接下来,服务队将探索(tànsuǒ)设立‘志愿服务积分超市’,激励更多的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让服务更可持续(chíxù)、村庄更有温度(wēndù)。”吴智超说。 信息(xìnxī)上屏,村务管理更“智慧” “村里主干道上,有棵大树的树杈(shùchà)被(bèi)大风刮断了,影响正常通行,请及时处理(jíshíchǔlǐ)。”一大早,浙江德清县禹越(yǔyuè)镇三林村,网格员沈华峰看到断落的树杈挡住道路,随即拍照、附上文字,一键上传到“我德清”小程序上。 “嘀—”值班室(zhíbānshì)内,90后乡村治理专管员姚凯元,抬头便看见了三林村(sānlíncūn)“数字三林”管理大屏上弹出的提示。 “现在随手一拍就能反映问题,累计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大伙儿(dàhuǒér)的积极性可高了。”姚凯元说,村庄要实现有效治理,既要数字赋能,更要发动群众。说罢,他拉上村里(cūnlǐ)的绿化养护工,带上工具(gōngjù)直奔(zhíbēn)现场。 出生于1995年的姚凯元(yáokǎiyuán),干乡村治理专管员已经4年了(le)。“我以前当过辅警(fǔjǐng),有一定经验。再说了,村里要搞数字化,年轻人更懂行(dǒngháng)!”姚凯元说。值班室里,数字大屏上村务信息、村情民意等情况一屏统览,还能随时调度。 三林村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píngfānggōnglǐ),下设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4000。为管好这个“大(dà)摊子”,三林村探索以数字化(shùzìhuà)手段赋能村里治理。 正值夏季,外围河道的巡查也是姚凯元的工作之一。放在以往,这是他一年中(zhōng)最忙最累(zuìlèi)的时候。 “以前遇上暴雨天气,水位(shuǐwèi)信息瞬息万变(shùnxīwànbiàn),24小时待命不说,一天跑上十几次(shíjǐcì)都很正常。如果水位过高,闸口就要迅速开始排涝。”姚凯元回想起刚接手时的经历:台风(táifēng)天人都站不稳,也得迎难而上,整个汛期下来,起码要往河堤上跑个上百趟。 “经过软件硬件升级,现在我们可以智能监测水位水情。”姚凯元介绍。记者在现场(xiànchǎng)看到,河口处的水文监测装置显示出实时(shíshí)水位。值班室内,数据信息和(hé)图像同样可以随时调取。此外,通过和相关部门的数据库打通,“实时雨情”“实时水情”“卫星云图”“台风路径”等信息也(yě)接入了数字平台,遇到异常情况系统还会及时预警(yùjǐng)。 “必要的时候还是会去现场巡查,但次数比之前(zhīqián)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不少。”一脸乐呵的姚凯元(yáokǎiyuán)说。 “不过,有的时候跑跑腿,我们也开心。”姚凯元话题一转(huàtíyīzhuǎn),说起(shuōqǐ)了自己的又一个身份—代办员。 出生(chūshēng)登记、预防接种办理、出具出生医学证明……值班室大屏上,“村民一件(yījiàn)事”栏目显示着村民近期办理完成的各项业务。与值班室一墙之隔,政务服务驿站里的自助(zìzhù)设备集成(jíchéng)了多种功能,实现了社保、医保等村民日常政务服务的线上办理。 村民章大伯此前因车祸落下残疾,失去了劳动(láodòng)能力。根据系统提示,章大伯最近申请办理(bànlǐ)了残疾证。 姚凯元给(gěi)章大伯打去电话:“章大伯,根据您(nín)的情况,您还可以申请相关政策性补贴,这个事您了解吗?” “残疾证是家里人帮着(bāngzhe)弄的(de),你说的补贴我不会办,咋整?”章大伯语气里透着急切。 “您别担心,我来办。”姚凯元来到章大伯家中(jiāzhōng),收集好材料(cáiliào),来到办事窗口,帮章大伯申请了补贴(bǔtiē),又把他拉进片区微信群,说道:“有事您在群里说,我们随叫随到。”如今,姚凯元和其他3名90后将村里(cūnlǐ)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分别(fēnbié)建立微信群,方便大家及时反映问题。 “现在,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房前屋后乱丢乱放的情况没有了,大家的素质也提高了。”三林村党委书记(dǎngwěishūjì)沈海良竖起大拇指,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三林村人居环境(huánjìng)持续改善,还被评为全国(quánguó)文明村。 说话间,值班室数字大屏(dàpíng)又弹出一条待处理信息。“走!我们(wǒmen)得立即去现场看看。”姚凯元顾不上休息,加快了脚步。(记者 赵帅杰(zhàoshuàijié) 周 欢 窦 皓) 更多精彩资讯请(qǐng)在应用(yìngyòng)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xīnwénxiànsuǒ),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guīshǔ)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zhuǎnzǎi)。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扎根乡村,做乡亲们的贴心人(青年观察·乡村和青年双向奔赴③)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