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爱心护航 助力高考”——海南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

体育正文 184 0

“爱心护航 助力高考”——海南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

“爱心护航 助力高考”——海南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长城网(wǎng)·冀云客户端(kèhùduān)记者 富心迪 魏闪 六月,骄阳似火。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的(de)千亩麦田(màitián)里,金黄的麦浪随风(suífēng)翻涌,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低垂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在辛集市马兰农场麦田里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长城网·冀云(jìyún)客户端记者(jìzhě) 富心迪 摄 6月9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委托辛集市农业农村局邀请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高志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fāyù)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磊等5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辛集市马兰农场马兰1号小麦展示田(tián)进行田间实收测产。他们以(yǐ)严谨(yánjǐn)、专业的(de)态度,为“马兰1号”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给出了最精准的评判。 在农场的(de)一角,一块特殊(tèshū)的麦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里是(shì)一水未浇的旱作展示田。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站在田边介绍道:“这块旱作田从去年冬天播种至今,完全依靠自然降水,没有(méiyǒu)进行过任何人工灌溉,主要用于检验‘马兰1号’在干旱(gānhàn)环境下的产量潜力和品种的抗旱性能。” 河北省小麦(xiǎomài)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中)跟专家组成员观察小麦长势情况。长城(chángchéng)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富心迪 摄 说着,他俯身蹲下(dūnxià),双手熟练地拨开麦田表层的土壤,边展示边讲解:“‘马兰1号’根系极为发达,虽然表层土壤缺水(shuǐ),但在地表向下1.5米就能找到(zhǎodào)水源,其根系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这(zhè)也是我们致力于实现科学利用自然降水、减少人工浇水育种成果的体现。” 随着郭进考的讲解结束(jiéshù),测产正式拉开帷幕。只见工作人员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缓缓驶入旱作田。收割机所到之处,麦穗被快速卷入,经过脱粒、筛选等工序,金黄(jīnhuáng)的麦粒如金色的瀑布(pùbù)倾泻而出。 现场(xiànchǎng)气氛紧张而热烈,所有人的目光(mùguāng)都紧紧跟随着收割机的行进轨迹。专家们有的手持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收割机作业的各项数据;有的三五成群,低声(dīshēng)交流着对这片麦田长势的看法;还有的则紧紧盯着麦粒的收集过程,不放过(bùfàngguò)任何一个细节。 测产组(cèchǎnzǔ)专家(zhuānjiā)正在对“马兰1号”实打实收测产。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富心迪 摄 按照农业农村部高产(gāochǎn)创建测产办法,工作人员对收割的籽粒总鲜重、含水量、杂质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测定。在(zài)测定水分环节(huánjié),工作人员手持专业测量仪,小心翼翼地从麦粒样本中抽取检测部分,仪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闪烁跳动,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最终结果(jiéguǒ)。 经过一系列复杂(fùzá)而严谨的(de)计算,在(zài)这块面积3.07 亩的旱作田,“马兰1号”小麦亩产达到了480.6公斤,要知道一般旱地平均亩产也(yě)就300公斤左右。高志强教授难掩兴奋,高声宣布:“在完全依赖(yīlài)自然降水的旱地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产量,充分彰显了‘马兰1号’卓越(zhuóyuè)的抗旱性能与强大的产量潜力!”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测产组移步至“马兰1号”小麦另一处“四新”模式展示田(tián),这里(zhèlǐ)又是一番别样景象。从播种到管理,处处彰显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辛集市马兰农场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将收获的小麦(xiǎomài)装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魏闪 摄(shè) “这块地自(dìzì)小麦播种起,便实施精细整地(zhěngdì)、精准播种、科学施肥等先进(xiānjìn)技术;在管理阶段,更是运用精量播种机、镇压锄划机、植保无人机、浅埋滴灌(dīguàn)技术等,为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提供精细化(jīngxìhuà)管理。” 郭进考边走边介绍,“小麦播种质量的(de)好坏,是否均匀,对亩产影响巨大,上下能有50公斤的差距。而‘四新’模式的有效融合,离不开新农人的辛勤(xīnqín)付出,他们将各项措施切实落实到位,才有了如今的好收成。” 在(zài)这片3.38 亩的展示田,同样的测产流程紧张有序地进行(jìnxíng)着。联合(liánhé)收割机轰鸣作业,最终收获籽粒总鲜重为2726公斤。经测定,籽粒平均含水量为10.1%,扣除0.1% 杂质,按标准(biāozhǔn)含水量13% 折算,实际亩产高达832.6公斤。 这一结果再次点燃了现场的(de)热情。“‘马兰1号’非旱地亩产平均也就是(jiùshì)六七百(liùqībǎi)公斤,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优秀品种以及采用精密播种机播种,应用了播后镇压(zhènyā)、推迟春一水、一喷多防等良种良法配套种植技术。”王磊研究员评价(píngjià),这一产量相当可观,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协同发力的完美结晶,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极具(jíjù)价值的示范样本! 据了解,“马兰1号”自诞生以来,凭借突出优势在(zài)农业领域声名鹊起。与普通小麦(xiǎomài)品种相比,它在一个生长季内可少(kěshǎo)浇1至2次水,每亩节水超50立方米(lìfāngmǐ),且产量表现优异,最高亩产达866.27公斤,实现了河北小麦育种的历史性跨越。 目前,其推广面积已超800万亩,覆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多个省份,且(qiě)今年(jīnnián)播种面积仍在持续扩大。 河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通过持续创新育种技术(jìshù)、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模式,正稳步践行“藏粮于地(dì)、藏粮于技”战略。从(cóng)一粒种子的精心培育,到(dào)一片麦浪的丰收(fēngshōu)盛景,再到无数次丰收的积累,河北正以实际行动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坚实力量,让希望的田野不断孕育新的奇迹,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为保障民生(mínshēng)、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爱心护航 助力高考”——海南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